教育的发展不但要有超前的理念精神形成发展战略,还要有国家对教育发展不断地投入。而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教育以兴国的重任,凡是文化的往往都是精神的,而凡是精神的作用在教育中,又往往用理念方式来表达。教育文化的战略构建,就是要在理念思想上表达内涵发展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在目标愿景上展示文化兴校的胸襟,就是要在文化育人的规则上形成以文化人以文养心的秩序。这种理论思想的建构,不但要体现出…‘四育并举…的教育主旨,更要体现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价值底线。
教育如何把握先进的文化方向,既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又是校长的胸襟境界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素养问题。它考验教育管理者适应社会发展的精神状态,也考验教育变革过程中,学校掌门人理念重塑精神重构价值重建的逻辑求真与思辨。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精神的动力和灵魂的指向;一个民族的崛起,需要精神的信仰和灵魂的导航;同样,一个国家教育的崛起,也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 表达精神和灵魂的引领。强国崛起的标志,根本是教育的崛起,正因为如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其本质是个性兴趣的挖掘艺术;学校适应社会发展,是文化育人以文养心酌艺术;管理方略,是思想自由与审美情趣对称的艺术,现实发展的利益,是目标愿景人文精神的艺术。
由此可见,教育文化的战略导向不仅涉及全面理解和体现教育精神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问题,更涉及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方向和原则的问题。
教育文化这一概念,已经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可。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时报》早在2005年9月14日、21日、28日分三期刊载了我的13000字的“教育新文化浅释”一文,并用插图的形式发了编者按,9月14日的首篇插图为无垠的沙漠上两行坚实又孤单的足迹,以特写的镜头引入深思,邵深深钓啮郐与四同无际的沙漠枢比,是那么秽小,烈嚆了开拓者7I“_畈猡君的艰辛,感慨着教育新文化这块土地的空旷及开拓者坚忍不拔的勇气和毅力。9月21日的插图是一列多米诺骨牌,高大威严,千牌一面,一个迎着骨牌走去的人却向貌似强大的、但又一推即倒一片的一列列骨牌勇敢地发起进攻,在骨牌的阴影之下运筹着思想的力量。 “当一个民族一旦觉醒,其奋起哲思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伏尔泰)。9月28日的插图则是一把打开的标尺,教育文化与教育战略的构建无疑是以教育的规律为根本的教育,标尺已竖立,教育文化与教育战略就是教育发展的标尺。《教育时报》的这三篇编者按引起各界强烈的反响。<中国教育报》也从2004年9月开始,每周开展一次学校文化的专题、专版讨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已进行了40多期。山东、河北、沈阳、温州等地都先后成立了“教育新文化研究所”,以加强对教育新文化专门的长时段的研究。在教育媒体中,对一个问题的讨论时间如此之长,涉及教育面如此之广,引起的反响之强烈显然是空前的,虽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局限,却也暴露出了教育领域在理念、精神文化发展中的瓶颈。而杭州市下城区则早在2006年已设立“教育文化活动年”,并对教育文化活动年作出规划;上海宝山区早-&2004年兢提出“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2006年又提出“教育文化发展战略”的八项文化建i3tl程。而今天,文化兴校、文化育人、学校文化、校长文化、教师文化、班级文化、幼儿园文化等形态已被大家广泛地理解和运用,教育实践已深刻说明:“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诸多的问题,已到了必须用文化的方式来回答的时候”,这是因为教育文化的深刻性,让人明白以人为本挖掘学生个性兴趣的重要性;教育文化的丰富性,让人明白教育跟进社会发展必须表达理念精神的引领性。也就是说,教育的发展必须用文化的方式来解读。
目前教育所表现出的最大的“没文化”现象就是教育理念精神的缺失、评价标准的偏离、机制的僵化和体制的滞后,以及教育在自身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的滑坡和价值取向的功利,这种表象所反映的危机看起来好像是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危机,实质上是教育文化跟进的危机及文化战略上的短视,这种短视的表现形式,自然在理念精神的建构上和文化兴校的战略上表现出功利和浮躁。正是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取向,在教育振兴国家的问题上,我们现在的育人战略还不如从前著名的教育家张伯苓所表现出的“办教育就是要为未来培养人才,是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