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阁下访问金火炬校园文化建设公司官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中小学专题网站|加入收藏|联系我们|在线咨询
企业微信平台
成功案例
免费400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 简体中文 > 新闻动态 > 专家谈校园文化建设 > 正文

专家谈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专家冯铁山介绍

时间:2013-04-03来源:校园文化

 一、基本情况

  冯铁山,男,1966年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现任职于湖南第一师范,兼任纪念中学三馨双语学校、湖南第一师范一附小等顾问。研究方向为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论。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6篇,其中全国核心期刊26篇、CSSCI刊物5篇。构建并主持湖南省高等院校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新诗进课堂与诗意教师培养》。
  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在中央教科所做访问学者,师从詹万生教授从事诗化德育研究。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课题研究,任总课题组核心成员,独立主持的《诗化德育的价值与功能研究》以及指导中山三馨学校着手研究《诗意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等子课题。2005年8月,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成立,任副秘书长。2007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参与《和谐德育论》的撰写工作。为课题研究和学会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工作业绩
  (一)“隐性诗意”与“显性诗意”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从德育知识的角度分析,人类知识分为编码化的显性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的非显性知识。
  苏霍姆斯基认为:“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工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报也在说话的无人目标。”诗化德育的实效性不仅来自显性知识的认知,也取决于隐性知识的体悟。因此,着力建设校园文化就必须注意“隐性诗意”与“显性诗意”的结合。
  主要的措施有:充分发挥校园环境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精心设计校园物质环境和塑造校园的文化环境,在绿化、美化、净化、艺术化、教育化、人文化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校园景点:如意义深长的校标;体现当代学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的大型浮雕群;以及花圃、草坪树木的诗意名牌、班级的诗意命名,使整个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生活教科书;加强班集体建设,使之成为团结向上、竞争进取的学习集体,成为学生成才的土壤。
  (二)“知”和“行”结合
  学生的诗意情怀和诗意品质不仅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出来的,也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研究信奉“成功更是成功之母”的学习理念,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换位写诗”、“复读写诗”、“问题式写诗”、“现象题诗”和“即兴性写诗”。通过读诗、议诗、写诗,达到诗化学生行为、提升德育境界的目的。比如,有的学生提出学校“严禁摘花,违者罚款十元”等标牌既不文明,也不文雅。于是,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构建了《世界,我给您命名》的诗歌活动课,学生纷纷提出了“花是一只不会飞的蝴蝶,请不要捉它”、“小草青青,足下留情”等修改意见,教师鼓励学生做成诗意标牌。推而广之,学生课余用诗意的眼光给老师、同学、家人乃至社会各种现象重新命名,带动诗意文化的建设,学生浸润其中,美丽的诗句化作学生具体的行为。
  (三)“创作”和“发表”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的进步自己看得到。研究特别注意做好“创作”与“发表”结合的工作。
(1)创设发表园地。书面发表园地:着力构建多层面的文化舞台―――校报、文学社、广播站、以及相应的诗歌网站;实验班还编辑了班级周报《地平线新诗报》。先鼓励学生在上述园地发表自己的诗作,然后每学期期末将自己的诗文整理成册;同时鼓励学生投稿。口头发表园地:定期组织学生优秀诗歌朗诵会、诗歌评点会、文学沙龙、即席演讲等活动;
(2)组织参赛活动。先是在班内和校内定期举行一些专题征文竞赛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参加省、市,乃至全国性的作文大赛。
(3)发挥评价功能。即主要以学生个体表现为参照系,坚持采取表扬、激励的策略,宽容地对待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在已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争取的新的成功,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写新诗日记,陶冶“诗情”;(2)邀请市内外著名诗人及作家利用课余时间开设诗歌创作与欣赏专题讲座,或者到户外举行采风活动,积淀“诗语”;(3)开辟诗墙,让同学们把自己的诗作贴上去,供集体评阅,形成“诗思”;(4)开展“新诗阅读与创作擂台赛”,按训练主题选出“擂主”,让全班同学挑战,设立专门的诗歌节。(5)构建“交互性、连续性和网络性”的互动平台。让师生利用“新诗课堂网”、“书香论坛”,与社会知名诗人、诗歌爱好者进行网络互动交流,挖掘“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