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阁下访问金火炬校园文化建设公司官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中小学专题网站|加入收藏|联系我们|在线咨询
企业微信平台
成功案例
免费400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 简体中文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小学校园文化墙智慧之重塑

时间:2013-06-04来源:校园文化

三、智慧之重塑
    家庭文化育人之要义,首先要点燃子女对智慧的爱,引导子女思考社会和人生中重大的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家庭的文化取向就必须是一个思想开放活跃的精神状态。思考社会的进步,思考孩子的个性,挖掘孩子的兴趣,关注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理性、深刻把握家庭的文化环境,使子女领悟到哲学的思辨力,把子女领进“爱智慧”的哲学之门,让哲学的广阔性和思辨性为子女的知识奠基,并以此统合所有的知识。
    在西方的教科书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智慧”这个词,他认为,“智慧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智慧下了个定义,他认为“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这种认识代表了西方古代人对智慧的认识。
    在印度的佛学中,智慧可理解成梵文音译的“般若”,是指一种破除人生的迷惑与烦恼,强化判断,洞察彻悟和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在英语的语义中,智慧可以着做是才智、知识和学问,也可理解为聪明、智力、理解力等。
    在现代汉语的语义中,智慧被释为“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而汉朝初年的文学家贾谊则认为“深知祸福谓之智,反智为愚;亟见窕察谓之慧,反慧为童”  (《新书·道术》),就是说,智慧之人能深刻地预见到人们未来的祸福,并且有敏捷的思维和洞察能力。由此,我们认为,西方人侧重于从知识层面来理解智慧,中国人侧重于从能力方面理解智慧,而印度的佛学则把智
慧看成是“识”的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