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作为课程实施和教育改革的深层决定因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实施,取决于学校文化的这块“土壤”的支持。在督导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学校文化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将学校文化建设融入学校各项工作管理过程之中,促进了我区学校和谐、健康发展。
一、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全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既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文化的质量和整体水平。
在督导时,我们发现各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整洁美观的校园建筑和景观已成为我区校园环境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着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着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许多学校把一些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导师、著名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挂在教学楼内的墙壁上,他们不平凡的一生、伟大的业绩、崇高的人格和光辉的形象,影响、鞭策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有些学校把名言警语悬挂在教学楼的墙壁上,这些名言警语就象一位位良师益友,时刻教育、启发、鼓励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拼搏。还有一些学校把校训、标语口号张贴在学校的显要位置,以此来传播一种精神,一个信念,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教育意义,确实起到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
2、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反映和体现着学校文化的发展水平,对于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的作用。
我区各校都常重视学校制度建设,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校长负责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改与科研制度、课程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教师考核制度、后勤管理制度、专用教室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规范着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有的学校为了便于教师学习,将这些制度汇集成册,人手一本,制度明确,教师行动有了准则,学校管理者心里踏实。可以说制度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支撑基础,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3、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
学校依据学生年龄和身心发育特点,挖掘校内外德育资源,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有的学校确立了“以德立校”的德育理念,常规管理细致到位,“爱的教育”系列主题活动使学生在感悟中成长,“育德入心,成德于行”。有些学校发挥德育基地的作用,在学校与部队的共建活动中开展国防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年级德育目标,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模式。有些学校针对外地生源多、流动性大的特点,开发了以系列小型主题班会为主要形式的德育校本课程,挖掘了学生潜力,张扬了学生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促进了学校为建设,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再思考
在督导过程中发现,个别学校有丰富的物质条件,却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健全的规章制度,却没有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没有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办学目标上墙了却没能振奋师生的精神。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在思考。
1、学校办学目标应该是源于学校相关利益者内心的需要,它不能只是校长一厢情愿的强加,或是几位领导讨论决定的。它须经过全校师生的反复讨论而生成,是经过与教师们不断交谈,在互相聆听间逐渐融汇出来的,是全体师生共享的价值取向,是大家所乐意为之奋斗的精神追求。当教师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一致时,才能产生出一种从属于整体的使命感,视学校目标为自己的目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个人都倾其所能,倾其所力,甘于奉献,从而创造出难以想象的业绩来。这让教师虽然工作到腰酸背痛,但心里却不感疲惫。这种力量来源于全体同仁对共同目标的追求,心中有目标,才能迸发出一股无穷的力量。当办学目标是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信念时,学校才具有凝聚力。因此,办学目标形成的过程,是学校精神培育和凝练的过程,是学校凝聚力形成的过程,是学校文化生成的过程。
2、有些学校尽管制订了一系列制度与规则,但制度内容过时,不切合学校工作实际,没有及时修改、删减;有些学校发展了,但制度没有及时补订,致使学校在管理上出现漏洞;有些制度的实施没有经过教师们讨论,而是为数很少的几个人制定的。实际上这些制度无法执行,没有成为教职工行动的准则,如同虚设。
制度生成的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要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度的存在要合法合理。制度应该与学校理念保持高度一致,内容必须从实际出发,能够对良好的行为习惯产生激励和正强化作用,对不良行为进行约束。规章制度本身具有时效性,在一定时段内它是有效的,但是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学校的不断发展,有时候会相对滞后,甚至会阻碍学校的发展,因而制度需要不断更新,呈现动态性,要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要与时俱进。
制度本质上是群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如果制度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制度的生成必须是双向互动的要充分发扬民主,实际上教师们对制度内容讨论通过的过程,就是教师们对制度制订的认同过程,对制度内容的理解过程,教师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从而形成制度是我们大家制定的,不是领导强加的,所有人都在这个圈中自由活动,这样学校既有章可循,又民主和谐。
制度再周密也不可能凡事都立规定,因此要想让制度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超越制度。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职业道德是教师的行为规范,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促使教师的每一个行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职业的需要,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机会激发职业道德感,使之成为一种有力量的学校文化。
3、学校精神的凝练与培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的取向和性质。这种精神是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它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学校文化内涵之上,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校的“精、气、神”。
在督导过程中,一所学校后勤人员的工作精神一直在感染着我。他们干劲足、肯吃苦、勤俭持家,大到学校教学楼内墙的粉刷,校园围墙、教学楼安全网、校园宣传栏的制作安装,小到教室、厕所地面、楼梯台阶的修补全是后勤主任带领后勤成员自己动手做。工作中遇到困难他们就认真研究、开动脑筋、大胆实践,凭借他们这种不怕困难、勤奋钻研、团结协作的精神战胜了工作中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了工作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每年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资金。督导时我特意和学校领导、个别教师就后勤人员的工作进行了访谈,我感受到这个学校后勤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赢得了领导和教师的认同,打动、感染着学校的每位教师和干部,并鼓舞着全体教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用叙事的方式来提炼学校的文化精神,通过引导人们讲述学校各个历史阶段有意义的故事,提取故事中的精神;可以抓住学校发展过程中典型人物或典型群体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集中反映这个人或群体的精神面貌,这些人以自己的行动及由此获得的荣誉生动地向人们显示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从而使学校成员学有榜样,用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人。学校精神的倡导,重在引导人们去践行,要通过实践,对学校精神进行提炼、概括,再指导实践,使之渗透到校园的各个方面,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升华和弘扬学校精神。这种精神一旦形成,就像纽带一样吸引和团结校内的所有成员,并唤起和激发每一个人对学校的深挚感情,能在校园内建立起高度和谐、信任、友爱、理解、互尊的群体关系,这种共识和追求有利于排斥有悖于学校精神的离心情绪,凝成学校成员共同拥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使这个集体充满生命力、战斗力,促进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目标的达成。
督导中我看到了学校的变化,感受到了我区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发展的良好态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初中建设工程和小学规范化建设为契机,深入思考、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推动学校文化的建设,促进我区教育可持续发展
![]() |
|
|
|
|
|
|
|
|
|
|